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燃料电池 > 氢能走到哪一步了?氢燃料电池系统从2万/KW降至3000/KW!

氢能走到哪一步了?氢燃料电池系统从2万/KW降至3000/KW!

2024-04-20 来源:氢能汇 浏览数:470

最近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欧阳明高一方面用很大的篇幅解释了欧美放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是不是代表我们走错了路这个问题,

最近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欧阳明高一方面用很大的篇幅解释了欧美放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是不是代表我们走错了路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还重点强调了碳中和、低碳化这个很久不太被人关注的口号。

碳中和这东西,跟自由贸易一样,是强者的通行证,弱者的墓志铭。谁在喊,就说明谁是强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听上去快意恩仇,可从收益的角度来说,远远比不上维护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体系更重要。

在俄乌危机之前,碳中和的大旗是欧盟在扛。我们大学的时候学国际贸易课程,知道了隐性贸易壁垒这个概念,碳中和就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一是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收一圈税,二可以利用收到的碳税反手发展自己的新能源行业。面子里子都有了,简直就是个无解的阳谋。

问题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碳中和的前提是自己的工业能力得真的行,但自从北溪管道出问题之后,欧盟的能源价格暴涨,新能源成本又降不下来。

碳中和是不是口号我们先不谈,碳中和的背后的光伏+绿氢的成本联动,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氢能的大逻辑就嵌在这联动中。

氢能推广的大前提

华泰证券最近有篇报告,画了一张光伏和绿氢成本联动的图。核心的意思就是光伏降本遵循摩尔定律,而绿氢由光伏电解水制成,光伏降本会带来绿氢成本的不断下降,随着绿氢成本的下降,就会解锁越来越多的应用,反过来又会带动光伏的需求。这是一个循环。

人类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对个人而言,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从奋斗中来。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物质生活的根本来源是能源,能源的利用总量决定了财富的总量。

越来越便宜的能源,是推动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平时经常关注的房地产、AI、人口、教育、医疗这些,不是不重要,只是相对于能源,这些都可以往后靠。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尤其是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电价相当的便宜,一度电8美分左右。比较高的像德国,一度电0.41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3块。

中国发展光伏,推广电动车到今天,政策鼓励不过是锦上添花,消费者是实实在在得到利益的。

上图是山东居民电动充电桩的分时段电价。由于光伏发电的大规模推广,在春秋冬三季,中午11点到14点,出现了深谷电价,每度电只有0.222元,假如家庭自备充电桩,在深谷充电,纯电汽车按百公里电耗15度计算,每百公里电动车电费是3.33元,折合一公里不到4分钱。如果用油,家用车一般百公里8升,按照8块钱每升,折合一公里要6毛4分钱,中间差了10倍还要多。

一般的家用车每年大概跑1万公里,深谷用电可以让你一年省下6000块,假如你开滴滴,一年十万公里,你能省下6万块,别说宏大叙事LOW,这跟我们月薪3000确实有关系。

在光伏进入发电序列之后,电力价格易跌难涨,我们还会见到越来越低的电价。欧阳明高和王传福,都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超过50%,这可能根本不是个问题,对于那些根本不缺充电桩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乡村,一旦让他们体会到电动车的性价比,油车就彻底回不去了。

车就是个交通工具,所谓的品牌调性、底盘素质,历史沿革,在极致的性价比面前,不过是一盘散沙,不用吹就倒了。

氢能推广需要迈过的门槛

有句话这么说,“手中没得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氢能的推广,不能光靠环保低碳的吆喝,需要降本。

氢气的价格依赖于光伏发电的电价。理论上制备1kg氢气需要电39.7度,但扣除损耗实际需要50度,按物料成本占80%,制备成本可以用下面的这个公式简单计算:

度电价格*50/0.8。

当光伏电价到0.48元每度时,对应的绿氢价格就是30元每公斤,这个时候,氢能重卡实现了与柴油平价,氢燃料重卡开始进入推广期。当然这个价格并没有考虑到氢气运输和分发的成本,但是这个差价可以通过补贴撑过去。

当光伏电价降到0.19元每度时,对应的绿氢价格是12元每公斤,这个时候的绿氢价格跟最便宜的煤制氢价格打平,一些单独需要氢气的化工流程,可以选择绿氢,虽然整体应用并不多。

光伏电价继续向下,到0.16元每度时,化工行业的门槛级应用绿氨就出场了。氨是可以国际交易的品种,全球需求量1.7-1.8亿吨,对应着3000-3200万吨的氢当量,每年国际交易量占10%,当氢气价格对应到10元每公斤时,氢气制备的氨用来生产硝酸铵、磷酸铵开始进入平价区间。

再往下,光伏电机降到0.11元每度,对应的氢气价格是7元每公斤,这个时候氢能的应用基本就成了,绿氢开始在化工行业普遍而广泛的应用。最后是光伏电价0.06元每度,氢气价格4元每公斤,连氢气冶金都具备了性价比。到了这个阶段,光伏就和绿氢一起,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面貌。

对于这个宏伟大蓝图,产业界其实并没有多少争议。如果有争议,那基本就是屁股问题。问题就出在怎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一个关键的生态位,还有就是如何加速这个过程的实现。

欧盟的政策是很有持续性的,他们愿意承受高电价,是因为这其中蕴含了很大一部分税收,就是为了给新能源补贴。包括碳税,也是这么一个思路。但这个前提是欧盟的工业相对其他有地区有优势,高能源成本所带来的对制造业的损害可以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俄乌危机打破了这个进程,高企的能源价格,让欧盟的财政和工业绷不住了。HyDeal Ambition,这个欧盟最大的绿色氢气项目最近正式停摆,因为在财政补贴不到位的前提下,项目内部供给和需求方对价格根本谈不拢。绿氢制备商提出的价格是每公斤 4.20 欧元,但需求方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能够接受价格只有每公斤 1.50 欧元。

最接近平价的应用:燃料电池重卡

绿氢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要么通过财政补贴,要么就是资本市场烧钱,把这一整个生态链先建起来。

目前已经处于0-1阶段的绿氢应用,就是燃料电池重卡。

成长股投资,要的是0-10和80-100的阶段。锂电池已经走过了0-10的阶段,后面还有半固态、固态电池,但现有的技术完全够用,再往后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下一波大行情需要行业走到80阶段,在此之前行业周期性更明显。光伏走过了财政补贴的0-1阶段,但是还没有走出摆脱储能约束的1-10阶段。

氢能是目前可见的,0-1阶段已经成熟,但股价显然还在沉睡的行业。

在最近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中石化的刘会友,展示了一张氢能重卡的经济性测算表。香橙会也有类似的测算,结果大差不差。结论都是,目前氢燃料重卡,处在一个微妙的盈亏平衡点上。从5年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已经跟燃油重卡打平。但是,从终端使用者的角度,目前还没有感受到。这个时候,需要政策往前推一把。

政策早就有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里面提到,2025年要完成5万辆氢燃料汽车的保有量。

按理说,这个规划2022年就出了,2022、2023年氢能应该风风火火才对,何况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经取消,从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角度,补贴政策重点转向氢能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个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你看看国房景气指数最近几年的走势就行了。2021、2022年卖出去的那些氢燃料重卡,到现在才刚刚申报中,拿到钱估计得今年下半年。

假如到2025年完成5万辆的保有量,未来两年需要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翻倍,2024年1.2万辆,2025年2.4万辆。市场上很多人质疑这个目标是不是能完成。

个人认为,这个目标问题不大。大的逻辑很简单,在房地产之后,能够看到光明的新兴行业,还需要再扶一把的,就剩下氢能了。锂电、电动车、光伏,都已经过了需要扶持的阶段。

氢燃料重卡,降本的速度很快,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占到整车成本60%的燃料电池系统,整体价格从2020年以前的2万元/KW降到了2024年初的3000元/KW,目前市场比较激进的预测是,只要保有量能到5万辆,系统可以降到1000元/KW。你可以想象一下,2020年的时候,一辆功率110KW的重卡,光燃料电池系统就需要220万,但是到了2025年,这个系统价格降到了11万,成本降了95%!

被低估的储氢环节

在氢燃料重卡这个环节,燃料电池系统降价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氢能重卡本质上是一个增程式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是发电机,除了这个发电装置之外,还自带一套三电和储氢系统。

一般来说,氢燃料重卡需要配上100度左右的电池,两个大电机,还有8个储氢瓶。电池如果用磷酸铁锂,成本现在能降到4万,2个大电机2万,大头出在这8个储氢瓶上。

储氢瓶目前主流的是Ⅲ型瓶,压力35Mpa的一个瓶子大概2万左右,一辆车要用8个,也就是16万。

从储氢瓶的发展趋势看,70Mpa的Ⅳ型瓶将是主流,最主要的成本大头是碳纤维。

一般来说,一个70Mpa的Ⅳ型瓶,大概需要60公斤碳纤维,远期按每公斤100元计算,需要6000块,对应的一个储氢瓶造价大约在1万人民币左右。整车8个,一套8万。

储氢瓶的制造技术包括很多人提到的阀门并不是成本的重点,这些在大工业生产之后都可以攻克。需求的核心是碳纤维。

从量上看,现在碳纤维的市场并不大。根据赛奥碳纤维的数据,2022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是13.5万吨,中国的年需求量是7.44万吨,占到一半以上。

从应用领域看,中国碳纤维需求的大头是体育休闲,主要是一些钓鱼竿、羽毛球网球拍之类的,2.3万吨,占到需求的31%;其次是风电叶片,1.75万吨,占24%;再次航天军工,这是碳纤维最早的应用领域,7800吨占10%。其他还有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

现在我们算一笔账,一个储氢瓶需要60公斤碳纤维,一辆车8个储氢瓶,总计需要碳纤维480公斤,0.48吨。2024年按照1.2万辆氢能重卡计算,新增碳纤维需求5760吨,2025年2.4万辆,新增碳纤维需求1.15万吨,这相当于2022年中国碳纤维需求的15%。

从中长期看,现有的燃油重卡大概率都会被替换成氢能重卡,对应着每年大概100万辆的需求。

对于碳纤维行业来说,这意味一年48万吨的需求量,是2022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13.5万吨的3.6倍。而且,碳纤维的需求还不止储氢瓶这一个方向。当碳纤维价格不断下降之后,各种应用会像夏天雨后的蘑菇一样的冒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风电叶片。而且远期乘用车的应用会更广,现在全球每年6000万辆乘用车销量,假如单车100公斤碳纤维消耗量,对应的年碳纤维需求量是600万吨。

氢能的A股映射

说到股价,让我们先看亿华通,这个燃料电池系统的龙头。自2020年上市之后,公司的收入虽然增速一般,但还是跟着电力设备行业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2022年初见顶,然后就是随着行业,股价一路向下。当然从收入增速上看,2022、2023两年,收入同比增速显然是下台阶的。原因就是虽然燃料电池系统的销量是涨的,但是架不住单价下的太快,2020年单KW还能有个1.5-2万,到了2023年就只有3000,这个降幅显然太快了。

A股当下的主题炒作,总结起来主要就是美股映射。制造业已经拉跨的美国,目前能够炒作的就剩下软件了,造成了现在的概念指向,往往偏虚,真正的产业发展方向反而不怎么受重视。

从产业角度看,氢燃料重卡行业即将完成0-1的阶段,叠加现在整体氢能行业不太受待见,估值也不高。

基本面向上的因素在不断的聚集,现在等的只不过就是一个契机。

股价只要合理,就没有兑现不了的基本面。


阅读上文 >> 北京2023-2025年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开始申报!
阅读下文 >> 浙江氢邦与鏊润能源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多领域应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Technology/show-149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