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3-01-12 来源:文汇报作者:祝越 浏览数:395
卢兵兵(左)推动了捷氢科技M 3燃料电池电堆以及P3燃料电池系统项目的技术验证及量产,同时推进了下一代燃料电池系统开发的规划
卢兵兵(左)推动了捷氢科技M 3燃料电池电堆以及P3燃料电池系统项目的技术验证及量产,同时推进了下一代燃料电池系统开发的规划和研发。 本报记者 摄
走出虹桥机场,通过享道出行App选择“商务型”,你或许就能打到搭载捷氢科技启源P390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网约车。捷氢科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系列产品,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达117千瓦,可在无外加热的条件下,30秒内实现-30℃低温启动,系统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膜电极素有燃料电池的“芯片”之称,为了实现100%国产化,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带领团队奋斗多年,不仅成功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还完成生产规模化跨越——建成全球先进的“卷对卷”膜电极生产线。
目前,捷氢科技基于M4电堆平台所打造的燃料电池产品应用也已蓄势待发,该系列产品电堆功率可达200千瓦以上,设计寿命达1.5万小时,对标全球顶尖水平。
产业“大国产化”的推动者
自2018年6月成立起,捷氢科技就着手搭建以产品市场化应用落地为目标的核心技术体系和研发能力。从业二十多年,卢兵兵本人在汽车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多个领域有过工作经历,并获得多个国家级、上海市级技术大奖,是汽车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兵”。
随着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事业发展日益蓬勃,实现降本增效以推动商业化进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迫在眉睫。这也坚定了卢兵兵及其团队坚持走“自主可控”道路的决心。
为实现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部件、系统的批量化制造,卢兵兵带领团队仅耗时15个月就完成了研发、生产、测试、供氢“四位一体”的园区建设,建立系统级的正向开发和测试评价能力,完成核心部件——膜电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实现全球先进的“卷对卷”膜电极产线的投产,以及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的高精度、超高速、自动化生产线的投产,全力推动产业的“大国产化”。在卢兵兵看来,“大国产化”是指从材料、零部件,到研发设备、工艺装备、测试设备等都要实现国产化,从而确保产业链安全和多维度提升产品性价比。目前,整个燃料电池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快速发展,成果显著。
推出燃料电池电堆平台——M4电堆平台,以及基于该平台的捷氢启源M4H燃料电池电堆和捷氢启源P4H、P4L燃料电池系统,这是让捷氢人自豪的研发成果,不光44个一级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自主化程度和国产化率均达到100%,关键数据也与日本、韩国、欧洲等国际领先企业的产品相当。
自主掌控核心技术,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经历多年的技术沉淀和创新发展,如今,200余名行业英才在捷氢科技汇聚。其中,研发团队占公司总人数超50%。卢兵兵所带领的核心团队,累计参与50余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布160余份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标准,申请230余项、授权110余项燃料电池相关领域专利,为掌握自主核心的知识产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车规级”量产理念的引入者
氢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微观电子变成宏观电流,电流驱动马达,看似简单的原理,捷氢科技也不断通过研发进行优化。卢兵兵正带领团队钻研下一代产品的研发立项工作,团队将车规级生产、测试、可靠性、耐久性融入到工作体系中,率先提出氢能产品开发流程。“这就是企业运行的准则,在9个不同阶段设立9道质量规定,让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更快有机结合,减少研发到应用的弯路。”
卢兵兵说,“随着应用规模的增长,产品的一致性需要提升上来,车规级标准要贯穿至整个行业的相关供应链上,进而保证产品的高可靠性交付。”车规级量产理念由此引入产业链中,捷氢科技也带动上游供应商共同向车规级迈进,为将来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对于氢能将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在卢兵兵看来,到那时,部分应用场景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用车成本会与燃油车相当。捷氢科技产业链上游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的技术迭代和成本降低,燃料电池零部件产品成本同步也会降低,包括空压机、氢循环泵、碳纸、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在内的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头部企业,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产业格局,为碳达峰、碳中和作更多贡献。
重点推进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卢兵兵预计,“十四五”期间,捷氢科技燃料电池产品将实现超万台级整车应用。“越来越多人关注氢能,希望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也能像高铁、光伏、锂电一样,成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氢’春之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Technology/show-58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