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制氢   |  储氢   |  运氢   |  加氢   |  燃料电池   |  氢能汽车   |  冶金   |  其他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技术应用 >储氢 > 储能 “后浪将至 ”,氢储能乘风而上

储能 “后浪将至 ”,氢储能乘风而上

2022-03-02 来源:隆基氢能 浏览数:225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多次提到氢能发展;推动氢(氨)储能设计研究,拓展氢(氨)储能、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氧(氨)储能、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多次提到氢能发展;推动氢(氨)储能设计研究,拓展氢(氨)储能、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氧(氨)储能、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
 
氢储能既能提高发电和输电的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波动、调峰调频,满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接入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今年,我国浙江、山东等共计25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储能发展纳入2022年工作重点。
 
“氢能+”新业态 — 氢储能
 
氢能的清洁、零碳等属性,为绿色发展注入一股新鲜力量,随着能源转型的必然性,氢能应用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不断攀升下,其间歇性特征也逐渐暴露。此时就需要配置大规模和长期的储能系统以匹配需求和供应,氢储能系统则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氢储能,实质上就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然后存储于储氢罐中,最后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用于交通、热电联供等场景。氢储能一般可分为三个方向,即电-氢、电-氢-电、电-氢-其他能源,也就是说,电解水制氢是氢储能产业链的源头。
 
“创新”氢储能项目逐步落地
 
氢储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 零碳”能源存储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存储时间长、无污染、与环境兼容性好等优点 。因此,氢储能也将成为解决电网调峰和“弃风/弃光”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整个储能系统来看,储能密度、放电功率及储存时间三大参数对于储能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下图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氢储能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更加适用于大规模储能中。
 
 
▲图:各类型储能技术效率图
 
随着政策支持以及氢能发展潜力的凸显,众多氢储能及释放项目也纷纷落地。例如,2021年7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负责投运的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示范项目;以及山西首座氢储能综合能源互补项目、浙江平湖“氢光储充”一体化新型智慧能源站、张掖市光储氢热产业化示范项目等也相继展开。
 
新能源制绿氢,新型储能势头强劲
 
在促进能源转型进程中,绿氢作为二次能源将对深度脱碳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新型储能形式的“光伏+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互补、清洁、高效利用将成为能源变革的重要形式。
 
“绿电+绿氢”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武器,不仅在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完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向“绿电+绿氢”的转换;还能借助“清洁能源基地+特高压+氢能与储能”,完成跨时空能源供应。
 
 
氢储能作为新兴储能技术从研究到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氢能利用光伏发电(绿电)制氢,配合大规模储氢,既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间歇性、波动性等短板;又能极大地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减少制氢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氢能“脱碳”。未来,尤其是在氢储能相关技术突破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的规模会大幅增加,也势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氢能源结构走向清洁化。
阅读上文 >> 电解水制氢设备7000亿市场:看上去很美仍需时间换空间
阅读下文 >> 加注规模为14000标准立方米/天,中集氢能中标山西一加氢母站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Technology/show-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