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投生物”)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国内首台200Nm3/h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在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顺利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连续运行400余小时,氢气纯度达到5N。
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图源中国科学院
生物乙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全球年产量约9000万吨,在应对能源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便于运输和储存、无毒性、能量密度高,也被认为是理想的制氢原料之一。多年以来,美国和巴西两大生物乙醇生产国有众多机构致力于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技术的开发。然而,催化剂稳定性和原料价格等因素制约着该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据报道,该装置采用了由中科院生态中心贺泓院士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的高效制氢催化剂,融合了氧化重整制氢工艺和解析气催化氧化技术,能够在较高的能量效率下稳定运行。据报道,该催化剂研发工作始于2011年,至今已有12年的技术积累,相关成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著名期刊。本项目选用的催化剂已实现量产,乙醇产氢能力可达到5.2mol/mol,推广应用后可推进生物乙醇制氢产业化发展。
国投生物方面表示,本项目通过尝试以生物乙醇制氢,后续开拓加氢服务、氢能化运营等产业和环节,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供应链,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氢能产业商业化。
本首台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的成功投运,能有利促进集装箱式撬装设备的开发,加快实现氢能绿色供应,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资料显示,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立足生物能源,服务国家战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整能源结构为使命。
氢能项目是实现碳减排的整体解决方案,有望通过碳减排交易放大经济效益,并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国投生物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深化产业协同,持续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构建“零碳工厂模式”,同时国投生物具备制氢原料获得便利性及产业链协同优势,借助自身产业协同,可有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
面向未来,国投生物将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要求,着力攻克纤维素乙醇“卡脖子”技术,积极探索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示范规模化应用,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是以生产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为原料的制氢工艺,是一种有望短期内实现产业化的高效“绿氢”制备技术,且契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技术在线应用原理,图源中国科学院院刊。[相关阅读:【干货】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技术挑战与产业化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的“绿氢”大多产自西部,东部地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达,但氢气价格居高不下,且难以实现绿氢供应。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可以直接投放于加氢站内,就近为燃料电池车供应价格合理的绿氢,不但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有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但是,当前生物制氢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大规模应用之前尚需深入研究。不过2023年,生物制氢在产业化探索的路上也有突破。
2023年2月,国内首个生物制氢发电项目启动试运行。项目依托于中国工程院任南琪院士团队关于生物制氢的最新科研成果,集合氢蓝时代、工大环境、龙江环保在智慧氢能解决方案、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系统集成、环保技术示范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工程推广产业应用,抢占生物制氢发电综合应用领域技术及市场的先机和制高点。[相关阅读:新突破!国内首个生物制氢发电项目启动试运行]
6月底,由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国内首台200Nm3/h生物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在国投广东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顺利投入运行。
作为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乙醇重整制氢首台装置的投运,为“绿氢”产业增添了一条新的赛道。将生物乙醇转型制氢,有助于解决氢气供应短缺的痛点,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链的市场化,有助于推进氢能能汽车推广应用,促进氢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