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3-01-11 来源:秦直道企鹅号作者:辛夷 浏览数:373
1869年,世界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在其巅峰之作《海底两万里》中,描写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潜艇鹦鹉螺号。鹦鹉螺号的燃料用之不竭,后
1869年,“世界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在其巅峰之作《海底两万里》中,描写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潜艇——“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的燃料用之不竭,后来谜底揭开,就是氢气。从那时候起,氢能源就成了人类理想中最完美的燃料。
随着“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等现实情况,美日韩等众多国家都将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引发了新一轮的氢能产业浪潮。
聚焦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关于氢能的相关政策也不断叠加,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氢能的地位后,各地政府对于氢能的态度也从谨慎变得积极起来,相关政策“井喷式”出现。
数据显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几乎都公布了相关涉氢政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前赴后继、摩拳擦掌,要在这场氢能源革命的争夺战中大展身手。
这其中,陕西具备天然优势,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优势。
发展氢能源的前提是,得有“氢气”。而陕西作为著名的能源大省,能源化工基地副产氢资源非常丰富。
以能源城市榆林为例,其本身虽然没有蕴含大量的氢,但每年大规模的能源工业活动会“顺带”产生许多氢。
数据显示,榆林充分利用荒煤气尾气每年可获取130万吨氢气,充分利用部分产能过剩的天然气制氢每年可获取20万吨氢气,充分利用富余风、光能源转化每年可获取32万吨氢气。而每年未能充分利用的氢气总量更是达到180万吨以上。
这就使得西咸新区就近即可获得丰富的副产氢资源,相比广州、上海等其它地方具有更高的成本优势。
此外,西交大、西工大等陕西重点高校在制氢、储运等氢能产业链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而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更是经验丰富……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其在氢能产业发展上比别的地方优势更大、底气也更足。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省在氢能产业方面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相对比较滞后的地位,相关产业链并不完整。比较明显的是,氢能商用上的短板。
虽然氢能从底层逻辑上符合人类能源演化的大方向,且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在商用进展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比如目前广泛讨论的氢燃料电池车,依然高度依赖政府采购,市场化水平较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咸新区氢能产业相关政策的发布,意味着其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在氢能产业方面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搭建完成,这不仅是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对整个陕西省氢能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整个陕西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就在西咸新区。
去年8月,陕西省发改委发布《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三大政策文件,明确了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图”和“路线图”,其中强调,依托西咸新区打造陕西省氢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和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西安市氢能产业链提升方案》中也提出,要围绕西咸新区等重点区域培育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打造氢能制储运装备产业链,加大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争创以西安为中心,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依托的关中氢能消费中心和氢能示范城市群。
为什么陕西要把这颗重要的棋子布局在西咸新区?这取决于西咸新区的区域地位。
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产业乃至整个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试水。
而其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区域创新策源地的地位。
发展氢能产业完全符合西咸新区的整体定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咸新区自然要挑起重担,作为创新驱动的“先行者”和“探路者”,为整个陕西氢能产业发展蹚出条路来。
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西咸新区就已经展开行动,调研走访了省内外大多数氢能企业,在充分了解目前氢能产业技术图谱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及实际情况,编制了西咸新区氢能产业政策,成为西咸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氢能产业发展的整体宏图和行动大纲。
我们来看具体氢能产业政策。
其中包括三个重磅级文件,分别是:《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咸新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明确了西咸新区未来一段时期,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及政策保障。
规划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氢能产业链企业数达到100家,燃料电池系统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初步建成陕西省氢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和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
到2030年,建立起完备的氢能产业链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以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区域氢能产业大循环,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为达到这个目标,西咸新区提出“一个核心,两区引领、多点协同”的发展格局:
“一个核心”:以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泾河两链融合示范园为中心,招引和培育氢能产业链相关优质企业,在泾河新城打造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核心区;
“两区引领”:依托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推动氢能、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打造氢能产业装备制造及核心材料研发示范区;依托沣西西部科技创新港,汇集全市创新资源,打造氢能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区;
“多点协同”:依托长庆石化工业副产氢保障氢源供给,在西咸新区新建、扩建、改建加氢站,完善新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市政交通、冷链轻卡等方面构建多个氢能应用示范场景,形成多个示范场景协同发展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作为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承载基础的几个产业园,就是不久前西咸新区公布的“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中10大特色园区中的其中几个。
此外,当时提出的“3+7+N”产业布局中重点打造的3条主导产业链,氢能也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光伏和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主导产业链相互依托、融合发展,成为西咸新区经济增长极的有效支撑。
作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的话题度一直都很高。“双碳”压力之下,氢能更是作为“减排神器”提供了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排放解决方案,掀起了又一轮氢能热潮。
而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以及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最大命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其每一步涉及到区域扩容及产业规划方面的重大动作,也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关注的目光。
两大“顶流”相互碰撞,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自然引人瞩目。
我们具体来看:
其实在去年走访调研省内外大多数氢能企业,充分了解氢能产业技术图谱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西咸新区也精准找到了陕西省在氢能产业链上所欠缺的产业链企业,并进行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同时联动西交大、西工大等重点高校,进行氢能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经联动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重点高校,围绕有机液体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方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项目11个;同时重点招引了德创未来、重塑科技、海燕旭氢时代等8个氢燃料电池领域龙头及配套企业入区落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陕西省首批投入商用的氢燃料电池车,就是由德创未来、重塑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研发生产的。
这批氢燃料电池车的投用,意味着以西咸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陕西氢能产业链发展已经在下游应用层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德创未来注册在西咸新区的泾河新城,本身就是把氢能汽车,包括电动汽车,还有自动驾驶汽车产业,放在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来发展。近一年来看,发展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觉得秦创原氢能政策的发布,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钊表示。
此外我们注意到,此次发布的《西咸新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五个方面制定了加快西咸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3条政策,最高资金支持高达1000万,力度巨大。
而不久前成立的“陕西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体量高达8.1亿元,重点聚焦以氢能为主的各类清洁能源、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为氢能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扶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西咸新区在氢能产业上力度巨大的优惠政策的落地、在涉氢方面的服务保障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在氢能园区的建设改造的加速,都将进一步吸引更多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在西咸新区布局落地,从而构建起西咸新区在氢能产业集聚方面的超强磁场。
时至今日,氢能作为全球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其产业发展俨然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届时,谁具备更完善的产业链和核心技术,谁就能借产业之风扶摇直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news/show-197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