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用电、山地用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明确提出的原则,因此,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冬奥会实现了全球首次大规模氢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
冬奥会在各赛区推广使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北京冬奥会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车型包括氢燃料电池大巴、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等。
北京冬奥会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是一次很好的试验,有利于改进产品技术。
此次示范应用是否意味着燃料电池汽车即将翻过加速落地的分水岭?
01 低温+山地:氢能成冬奥会交通主角
据悉,丰田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车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均投入到北京冬奥会之中。
丰田中国方面表示,本次冬奥会期间一共提供2205辆汽车,其中包括140辆Mirai和105辆柯斯达,这两款车型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这是丰田首次将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正式引进到中国市场,并且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而柯斯达氢擎是专门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发的一款氢燃料电池车,是由丰田中国研发中心研发,由四川一汽丰田进行生产,这也是丰田汽车首次在海外实现氢燃料电池技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本土化。
据悉,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期间承担了最艰巨路段的客运任务,在性能方面表现优异!宇通客车本次共提供950辆客车参与交通保障工作,其中包括185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吉利星际客车提供80辆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北汽集团提供381辆氢燃料和纯电动车;福田汽车提供515辆氢燃料客车。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冬奥会主角?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提倡“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另一方面,从地理特征来看,冬奥会张家口、延庆赛区山高路滑、温低坡陡,对于电动化车辆的低温启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氢燃料电池汽车低温环境适应性强、加注时间短、续航高,同时还能实现零碳排、无污染。
为此保证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我国在张家口市提前布局,孕育出一批优秀的业内龙头企业。在冬奥会前夕,张家口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示范已形成一定规模。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张家口氢能源汽车已平稳示范运行三年多,累计运行超过2100万公里,载客量超6500万人次。
02 氢燃料汽车能否借势冬奥掀起产业高潮?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已有氢燃料电池客车投入到示范运营,但应用示范规模较小,仅为3辆。由于处于探索初期,诸多因素制约氢燃料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投入示范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增加至196辆,业内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我国氢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
此次北京冬奥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超过1000辆,在业内看来这也意味着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处于新加速发展阶段。通过冬奥会,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可行性和可靠性的认知。北京冬奥会将充分展示氢能应用潜力,迅速提升氢能认知,有益产业化推进,2022北京冬奥会或有望成为氢能在国内加速落地的“分水岭”。
据悉,此次冬奥示范运行的氢能源汽车在冬奥会结束后将转为当地公交车、团体车等继续使用,配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经过此前的调整期,中国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大的推动和支持更为冷静和理性,利好倾向也更为明显,节奏感更强。”
业内认为,随着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正式铺开,以及冬奥会的示范应用影响,2022年或成为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大幕拉开之年。
03 “氢”风徐来,量产难题下,商业化有待时日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的大规模示范运行能够为氢燃料汽车产业的后续研发和示范运行提供借鉴,后续的发展仍面临如何降低成本和拓展使用范围。要做到这点,政策的精准制定与企业的技术攻关缺一不可。
实际上,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政策风力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有50多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各省区市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加氢站超过1000座,推广氢燃料车超过54000辆。
与此同时,国内众多车企也在抓抢机遇进行布局,目前包括宇通汽车、丰田汽车、上汽集团、福田汽车、长城汽车、吉利商用车等已经明确规划,加大投入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产品的商业化。
但目前来单,全球范围内真正意义上实现量产在售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却屈指可数,目前包括丰田Mirai、本田Clarity以及现代Nexo。从国内汽车市场来看,量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商用车为主,乘用车领域,广汽集团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Aion LX Fuel Cell成为国内首款登上工信部新车公告的氢燃料电池SUV,此外上汽集团、红旗等也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银广表示,“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的成熟和达到一定规模,目前氢燃料电池已经到了技术突破的关键点,下一步的突破点是实现技术的成熟,推动示范点的规模化发展。”
04 2025年市场规模或达800亿元,市场化拐点来了?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商用车的商用化进程比较快,预计两三年之内会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而乘用车领域商用化进程仍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真正能够小批量上市。
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曾表示,预计2025年氢燃料电池将迎来第一个拐点,保有量或达到10万辆;2030年迎来第二个拐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将增加至100万辆;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进入“十四五”发展期,脱碳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作为被认为能够有效实现零排放的技术路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回暖或意味着进一步丰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当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从示范试运行到批量生产再到大规模商用,基本上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到商用化的效果;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电驱动汽车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存在,最终目的是在于推动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