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头条聚焦   |  企业动态   |  产业政策   |  海外动态   |  会议报道   |  终端报道   |  项目信息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行业资讯 >头条聚焦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用“膜”法打开氢能产业之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用“膜”法打开氢能产业之门

2024-06-15 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浏览数:421

一张巴掌大小、薄如蝉翼的膜,看着就如保鲜膜一般,被夹在两块金属板之间,经过催化反应,正在输出的电流密度在实验设备上显示。

一张巴掌大小、薄如蝉翼的膜,看着就如保鲜膜一般,被夹在两块金属板之间,经过催化反应,正在输出的电流密度在实验设备上显示。近日,在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记者目睹这神奇的一幕。

这种膜全名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是一种可以广泛用于氢能领域的新材料。“这张膜的厚度仅为12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左右,可以阻隔阴阳极的氢气和氧气,有选择性地允许质子通过,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具有电导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公司董事长杨大伟介绍,目前国内仅有两家企业打通全产业链并批量生产质子交换膜,科润是其中一家,可年产质子膜100万平方米。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为何选择质子交换膜来敲开氢能产业“大门”?杨大伟告诉记者,16年前,他在一家国企从事质子膜电解槽设计工作时发现,作为核心材料的质子膜只能依赖进口,当时国内尚无企业能够生产。他下定决心攻下这张“膜”。

从最初研制出巴掌大的质子交换膜样品,到成功扩大到1平方米面积,再到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出“双面辐射全氟质子交换膜流延制膜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套流延法质子膜生产线,这条质子膜自主研发之路,杨大伟带领团队走了近10年。他回忆说,团队在近2000个原料配方中反复试验,最终确定3种可行配方,把生产技术优化到产业化阶段,填补国内氢能行业在质子交换膜产品生产方面的空白。

产业化所需的大规模资金从何而来?就在杨大伟一筹莫展之际,“伯乐”出现了。位于苏州吴江开发区的吴江东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其他私募基金、自然人向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

2019年,科润新材料成为首家通过吴江开发区“人才+项目+基金”项目落地评审机制落户的企业,而这套机制系全省首创。作为领军人才的杨大伟,凭借质子膜生产技术,借助资本助力,实现人才、技术、资本“1+1+1>3”的效果,推动科润新材料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落户吴江5年来,科润新材料不断更新升级生产线,加快质子交换膜市场化进程,产品大规模应用于氢燃料电池、全钒液流储能、pem电解水等领域。国内容量最大储能液流电池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正是采用该公司生产的质子膜。“这个电站最初使用的是美国产的膜,2020年开始全部换成科润生产的膜,电站预算直接减半。”杨大伟说,科润新材料已成为全球唯一量产供应储能液流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中国企业。

在拓展质子膜应用范围的同时,科润新材料还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膜的上游原材料树脂也依赖进口,要想进一步降低成本,必须自产原料。”杨大伟说。科润新材料广纳树脂原料合成领域的高端人才,经过夜以继日的研发,打造出全球领先的全氟磺酸树脂全产业链生产线,实现年产全氟磺酸树脂500吨。至此,科润新材料成功构建从原料单体到磺酸树脂,再到质子交换膜制备和应用开发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全产业链,其产品远销多个国家。

保持创新活力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杨大伟说,科润将持续提升树脂原料和质子交换膜的技术水平,全力开发新一代氢能膜,为我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 珺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国家电网首个氢电耦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
阅读下文 >> 工信部384批公告:未势能源、重塑、锋源氢能和亿华通并列第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news/show-477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