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速记】
我代表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专班工作室第三方支撑机构给大家作“中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地方实践进展情况与建议”的主题报告
汇报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地方实践进展情况、实践总结和思考、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地方实践进展情况。首先是城市群进展情况。去年8月13日,北上广第一批城市群启动。12月28日郑州城市群和河北城市群启动。目前进展情况参差不齐。从车辆推广情况来看,京津冀和上海城市群进展比较快,现在都已经推广到了1000台车以上,广东、河北和郑州3个城市群推广到200多台车。在加氢站建设方面,广东城市群走得比较快,整个广东城市群建成加氢站已经达到50座,其他各个城市群建成的加氢站在10到20座不等。政策方面,北京和上海有比较明确的地方奖补政策,广东城市群对前1万台车按功率数据奖补,每千瓦功率补3000元,明确1万台车不退坡,后续根据实际推广情况再作优化。这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前面也有领导介绍到北京和张家口的冬季奥运会,上海和广东在各个应用场景开发了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些城市群参与企业也积极组建联合体打造闭环,以不同商业模式的创新去加快车辆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是第一个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第二个应用,刚才景部长也提到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这种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氢储能从这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电转氢作为储能方式,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并网稳定性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在欧洲、在国内一些地方已经有这样的一些示范项目。为什么?因为这几年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已经给氢能的制储运加上游产业链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核心零部件技术进步这几年也是有目共睹,氢能在终端的应用交通为先导,在工业、电力以及储能供热等领域也都有一些示范应用的情况。随着上游产业链构建完善,下游应用市场和渠道在拓展,为绿氢的消纳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和很大的市场。
我们汇总了这一两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的一些情况。从这一张表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已经建成或者在运营的一些项目,制氢的规模最大的达到10兆瓦级的量级。从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以碱性槽和电解槽为主。前面也有专家介绍到,像质子交换膜、SOEC这些技术目前处于一个前期的导入期,还有待于进一步进步,降低它的成本。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情况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1、项目规模往大型化趋势发展。现在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达到每年3万吨的量级,这是在三四年前不可想象的,是很大的进步。2、在终端应用上呈现多元化应用。2000年以前主要以交通领域的应用为主,现在化工、炼化、炼钢领域都有越来越多的示范项目在开展。3、区域分布呈现集聚的特征,主要跟我们的资源禀赋有关系,比如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山北地区的风光资源比较丰富,这也是可再生能源制氢相对比较集聚的地区。4、参与的主体以资源整合能力和资金实力比较强大的央企,像国家电投、中石化、国轮投、中国能建这样的一些央企为主导。部分项目的进程这几年越来越快,从前年开始有一些在布局,今年很多项目直接开工建设,整个周期实际上在缩短。
在分布式功能这一块,主要是冷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主要技术类型是PEM为主,也有SOEC,也有磷酸液燃料电池的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两个项目,第一是广东惠州的燃气电厂示范运行百千瓦SOEC的发电系统,这是由广东省能源集团和潮州三环联合攻关,现在总装机功率达到105千瓦,目前运行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也得到了SGS的现场检验和认证,它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国内SOFC产业领域提振了很大的信心。再就是刚才签约的一个项目,佛山市南海区的“氢能进万家”项目,这个项目和山东省的那个项目还是有区别的。第一期项目我们选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有10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我们现在投放的这个热电联供系统总装机容量电力这一块有2兆瓦,热力这一块总功率达到了4.13兆瓦,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通过第三方检测,第一期工程可以实现碳减排50%,能源费用能够降低45%,下一步我们选了几个医院再做后面的扩大项目做第二期。
第三个领域是工业领域的减碳和脱碳,像炼化、化工领域。前两天有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开工,也是国家电投的项目,吉电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也是城市2019年规划落地的一个范例。宁夏宁东基地的宝丰能源、中石化新疆库车项目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都是在化工领域、炼化领域利用氢能加快脱碳。冶金领域也有相应的示范化项目,比如鞍钢、宝五在湛江有一个项目,现在都在推绿氢的冶金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在传统工业领域减量替代传统的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能够加快脱碳。
这些示范通过地方的实践,有几个值得总结的地方:
第一,氢能从2015年、2016年、2017年开始主要聚焦在交通领域,通过这几年发展,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一方面在推动构建政策体系。大家知道,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就是基于地方实践推动出来的,从国家层面规范和有序发展,和地方实践的基础也是离不开的。除了国家规划之外,地方的一些省级政府、城市、县各地都有各地的政策,再一个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也有很多政策,也就是说推动了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二,是交通领域的先导作用,也加快了标准体系的建设。2022年以来涉氢领域的国家标准有7项,还有部分的国家标准也作了修订,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客观地加快了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交通领域利用的一个重大成果。到今年年底全国建成投运的加氢站可能会达到300座,而且建站模式也呈现多元化,比如有固定站、撬装站、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多元化的建站模式对商业化模式的探索和成本的降低都有很大的重要意义。我们的示范应用也加快了技术的迭代。这几年自主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一点大家关注氢能,不光在佛山,实际在全国领域内我们的技术自主度都有很大的提升,从制储运加上游的供应链到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和核心零部件,还有终端系统比如以前说交通只是说到商用车,现在我们的乘用车、船、无人机这些领域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客观上这种交通领域的应用对技术的迭代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再就是示范的领域在拓展。前面领导介绍到我们在建筑、工业储能、分布式供能等领域都有很多的示范项目,氢能绿氢或者绿氢的多元化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广阔的市场。
基于我们在基层的地方实践,对下一步的一些工作也有几个建议:
第一,希望从国家层面规划落地实施角度去考虑,建议设立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这个示范区需要一个政策,就是要机制体制的创新,因为很多新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机制体制的创新现在的很多压力是集中在地方政府层面,通过设立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给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松绑”,给我们一个敢于先行,为国家未来整个政策体系的完善走出一条路。还有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场景的突破,希望设立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来做一些工作。
第二,万主席前面介绍到能不能打通一条氢能高速,我们这里做一个延伸,做一条的话可能还不太解决问题,因为我们中国太大了,我们希望能够打通氢能干线,促进区域的发展。比如从北京出来到郑州,然后一直到武汉,几个重要节点城市,到长沙、到广州,广州可以辐射珠三角。北京到天津到济南到青岛,与山东省“氢能进万家”高度重合。从北京到天津到济南之后可以到上海,即京沪线,上海带动长三角的氢走廊。还有一条是在武汉,作为九省通渠的重要节点,可以往西南部延伸,宜昌到重庆到成都,把成渝线打通,这样我们的高速成了一张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这样来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第三,建议出台差异化的能源用氢的政策和措施。前面景部长讲到氢能储运是“卡脖子”的问题。以前氢的应用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没有大规模的长距离输送的必要。现在作为能源来使用,储运的需求或者输送的需求就出来了,对技术、制度都产生了新的需求。目前我们沿用以前的标准或者法规就是一个掣肘,这里面还是要利用这种差别化的政策。从制氢的角度来说,电解水的分布主要在山北地区,实际我们整个用能或者能源用氢比较集聚的地方又在东南沿海一带,这里产生了可再生资源禀赋和终端用能需求在区域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怎么办?建管道没有那么快,在产业导入期或者发展早期可能要有一些突破性的政策。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支持大规模绿氢,优先就近就地消纳,可以优化我们的产能布局,比如说一些化工产业有没有西迁的可能,促进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区发展绿色化工,强化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二,对于先发地区要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性高、供应保障持续稳定的氢源。一方面我们要鼓励绿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去发展电解水制氢。刚才景部长说到,如果用网上的电,你这个到底是绿氢,还是蓝氢,还是灰氢,其实你是说不清楚的,这里跟风也是不好的。支持开展固废处理、养殖废弃物、餐厨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制氢项目,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制氢这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也是比较少的。对于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先行地区,应该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解决“吃得好”的问题,就是要先解决保障的问题。坚持低碳和经济并重,促进车、站、氢的协同发展。刚才景部长讲到我们要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要去提高氢能应用的经济性,简单来说,氢能或者绿氢不仅要减排还要与经济效益相关联。建议CCER重启的时机把氢能的示范纳入到支持范畴里面去,我们不光得到奖状,还要能得到实质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是要看效益的。
最后,希望出台国家的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的指引。目前,我们这里做了一个统计,全国各个地方加氢站分管的部门是不统一的,广东是住建,其他一些地方作为城管、应急、商务,各个部门都有管,这是不统一的,建议国家部委加快研究出台全国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指引,指导各地省市明确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建设运营主体的职责,为地方政府去背书,减轻地方的行政决策压力,也支持开展加氢站的多元化模式和商业模式,比如加氢制氢一体化、油氢合建站的模式都应该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