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4-09-30 来源: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数:99
近日,常州发改委针对《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氢能产业的建议》进行答复,其中指出下一步将氢能源产业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纳入全市新能源
近日,常州发改委针对《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氢能产业的建议》进行答复,其中指出下一步将氢能源产业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纳入全市新能源发展规划,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好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氢能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抢占氢能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长三角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以下为原文: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125号的答复
常发改复〔2024〕第126号
民盟常州市委员会: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氢能产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聚焦产业强市,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成为我市地标性产业,为我市氢能全产业链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基础产业实力雄厚
装备制造方面,目前已形成了具有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的装备制造体系。2019年,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材料方面,我市已形成涵盖石墨烯装备、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布局。2022年,我市新型碳材料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方面,理想汽车、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等一大批链主企业在常深耕发展,带动形成全链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光伏产业基本覆盖除上游硅料生产以外的产业链所有生产制造环节。2023年,我市新能源战略性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示范。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氢能发展全产业链,常州初步形成“企业创新为基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龙城精锻填补了氢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内空白;蓝博氢能源专注于氢气制取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江苏源氢新能源聚焦氢质子交换膜研发、生产;常州翊迈新材料获批2022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项目。产学研融合方面,依托常州大学、科教城等载体,我市建成投运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产业研究中心等10多个行业平台,加速研发孵化与成果转化。常州氢能源产业协会、新誉集团氢能产业研究院组建成立。
三、产业链条初现雏形
目前,我市在废氢资源化利用、绿氢生产、高压储氢瓶制备、固态储氢、氢气储能、低温储运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氢能轨道交通、氢能单车等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已初步形成了“制、储、运、用”氢能产业链的雏形。集聚区域方面,产业主要集中在武进、新北两地,武进依托“常州氢湾”在氢产业技术研发、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氢制取系统研发等方面集中布局,新北依托滨江化工园在氢回收、氢储备、氢动力产品研发等方面集聚企业。示范应用方面,永安行投运全球首个大规模“氢能自行车系统”;中车戚机厂下线国内最大功率的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初步具备市场推广、商业化应用的产品竞争力。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将氢能源产业作为核心组成部分纳入全市新能源发展规划,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好和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氢能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抢占氢能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长三角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二)推动产业集中集聚。推动行业优质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引导各板块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协同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拼图”。推动在常企业前瞻布局氢能源赛道,重点发展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氢能单车等,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氢能全产业链集群。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聚焦氢能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绿色制氢、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系统应用关键技术。加快在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实现突破,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
(四)建设示范应用场景。推进车辆领域示范应用,拓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等市场空间。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型车和物流车示范应用。稳步开展能源领域示范应用。推进钢铁行业氢能替代,鼓励引导化工企业加大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力度。
(五)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推动氢能创新载体和专业人才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拓展人才引进通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国内外氢能领域“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向常州集聚。
签 发 人:沈莉
经 办 人:范理
联系电话:85681065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9月23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news/show-579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