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页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4-10-25 来源:中国化工报公众号 浏览数:99
10月23日,由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工程”)主办,以“氢装上阵 繁荣共生”为主题的航天工程氢能合作伙伴大
10月23日,由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工程”)主办,以“氢装上阵 繁荣共生”为主题的航天工程氢能合作伙伴大会在河北沧州举行。会上发布了HTJS-ALK-2000/1.6型号碱性电解制氢装备,并提出了“可再生氢生态闭环技术解决方案”的理念,为氢能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指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决定了绿氢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航天工程作为同时拥有碱性及 PEM 双系列电解制氢装备类产品的化工工程公司,充分利用研发试验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持续完善仿真模型,进一步开展机理实验,指导新产品创新,成功打造出航天工程新一代 2000 型碱性电解制氢装备。
姜从斌强调,公司在生物质制氢、固废熔融制氢和氢气纯化方面,也收获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一套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生态闭环技术解决方案,每项技术均拥有核心装备和工程EPC能力以及运营服务能力,为能源化工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氢能将在交通、工业、电力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航天工程总经理孙庆君表示,近两年,航天工程在氢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如首台套大标方碱性和PEM电解制氢装置陆续成功下线,圆满完成长周期性能试验并取得“领跑者”认证,融合航天II代电化学装备技术的2000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也已经完成性能测试。航天工程将继续加大氢能领域研发投入,推动氢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航天工程的力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李泽之强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航天工程公司的主要力量之一,沿着氢能产业链,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发了航天氢能技术和产品,提供了航天的氢能解决方案,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实现碳中和或发展氢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需求侧转变用能习惯,二是供给侧改变能源产业结构。”航天工程氢能技术总监尹永利表示,政策的指引使氢能进入快车道,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氢能的三大定位,第一,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第三,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航天工程在电解水制氢领域持续深耕,自主开发了原理性实验台、多通道小试实验台,正向开展水电解机理研究。
“‘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是航天II代电化学装备技术的核心关注点。”航天工程氢能事业部总经理殷雨田介绍道,航天工程自主开发的 2000 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已成功完成性能测试,具备流场一致性更好、结构可靠性更高、电催化性能更优等特点,设计产氢量可达2000Nm3/h,型号覆盖1500~2000Nm3/h范围,并在公司自主投资建设的沧州能源与环保中试基地成功完成了一键启停机、变负荷运行、连续72小时运行等多个项目测试。从实测结果看,该槽直流能耗为4.28kWh/Nm3H2(对应电流密度2500A/m2);小室电压不一致率不大于5%;常温(20℃)冷启动时间不大于50min;热启动(50℃)时间不大于20min;电解槽最大电流密度可以达到6000A/m2(对应小室平均电压2V)。该系列产品的下线和中试成功,不仅丰富了公司专利设备序列,开辟了电化学装备的新赛道,还可以满足大化工和新能源等应用场景需求,以最安全的制氢装备和最优质的工程服务一体化模式为客户贡献最大的综合价值。
航天工程热工部副部长张文斌从生物质角度分析航天工程生物质技术进展,他表示,生物质具有挥发分含量高、氧元素含量高、收到基水分含量高、热值较低的共性。根据各种生物质的自身特点,炭化后的生物质可以解决制粉及稳定输送、准确测量、高效气化、长期存储等问题,因此选择生物质炭化+粉煤气化的技术路线是较为稳妥可靠的。目前,航天炉生物质气化技术已经成熟,若耦合成熟的绿氢装置,则完全具备大规模绿色燃料的制备条件。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剑华指出,当前,氢能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创新、成本降低以及市场推广等诸多挑战。航天工程积极投身于氢能产业,实现了业内多项技术研发应用的“第一”。这不仅体现了航天长工程极落实“双碳”目标要求的责任担当,更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深耕“制储输用”氢能全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全省最为丰富的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场景。
会后,上百名与会嘉宾参观了航天沧州能源环保创新研究院及航天工程沧州中试基地,现场见证了航天II代电解槽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就电解槽的技术重点、热点问题进行沟通研讨。
【延伸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news/show-603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