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行业分析   |  专家观点   |  海外市场   |  其他分析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市场分析 >海外市场 > “氢”装上阵 技术先行

“氢”装上阵 技术先行

2022-03-14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浏览数:502

2月25日,川崎重工宣布世界上第一艘液化氢运输船Suiso Frontier带着第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氢气成功运抵日本。这是全球氢储运技术的重大进展。当前,包括氢储运在内的氢能全产业链技术不断突破,正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快速增长。

  2月25日,川崎重工宣布世界上第一艘液化氢运输船Suiso Frontier带着第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氢气成功运抵日本。这是全球氢储运技术的重大进展。当前,包括氢储运在内的氢能全产业链技术不断突破,正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快速增长。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根据区位和本土资源优势等,各国氢能技术发展因地制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氢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氢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来源广泛、清洁无污染的燃料和能源载体,在工业生产和能源转型中得以广泛应用,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未来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和转化的桥梁。在全球加速迈向净零未来的背景下,氢能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进入快速增长期。
  
  面对保障能源供应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世界对氢能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当前,已有30多个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战略、计划和路线图,确立了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彭博新能源财经2月统计显示,有13个国家在去年公布了氢战略,而今年可能还有多达22个国家发布氢战略。同时,政府对氢能的资金支持也大幅增长。自去年7月以来,这个数据增加了40%,预计2022年—2030年,各国政府对低碳氢项目的年均资金支持规模将达到161亿美元。
  
  在政策与投资推动下,氢能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走向工业化、产业化。在制氢方面,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已比较成熟,太阳能制氢、生物质制氢、核能制氢等技术已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储氢方面,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比较成熟,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商业化应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并加快应用,2021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超1.7万辆,同比增长83%。
  
  与此同时,氢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根据GlobalData数据,截至去年年底,低碳氢项目潜在年产能超过420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绿氢。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电解槽销量达458兆瓦,远高于2020年的200兆瓦,今年销量可能升至1.8—2.5吉瓦。
  
  各国氢能发展因地制宜
  
  目前,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根据区位和本土资源优势等,各国的氢能技术研发、氢源选择和氢气利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由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是我国能源转型计划中的关键,在已公布的53个大型项目中,约一半涉及交通领域。我国在氢燃料电池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车辆领域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以捷氢科技、新源动力、潍柴动力等为主的电堆供应商在电堆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赛区共供应3种氢燃料电池汽车816辆。在极限测试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续航可达406公里。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以及氢能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久的将来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氢能产业的国家之一。
  
  日本对能源进口的高度依赖和多发的自然灾害使其亟须优化能源进口格局和渠道,寻找保障能源安全的突破口。日本倾向于构建国际氢能供应链,并将氢能战略聚焦于车用、家用领域,在材料、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遥遥领先。其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占全球的50%以上,在燃料电池国际标准中占据绝对优势和引领地位。目前,日本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体系。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政府针对氢能领域的投资超过40亿美元,主要用于氢气生产、运输、储存以及燃料电池和氢能涡轮机发电等技术的研发。2020年底,美国发布了《氢能项目计划2020》,致力于氢能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以及逐步实现规模化。总体来说,因为有政府的政策法规扶持、雄厚的科研资金支持,美国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商业推广方面齐头并进,在核心技术、关键材料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欧盟2003年就开展了“欧洲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平台”研究,对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发展进行重点攻关。其中,德国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2020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提出了38项具体措施为德国的氢能技术转型做指引,并计划投资90亿欧元资金支持。基于2021年风电不稳、核电比重下降,德国进一步出台政策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大量投资,并开发用于短时储能和季节性储能的综合性储能容量用以应对预期的电力缺口。
  
  碳中和呼唤技术突破
  
  氢能被公认为是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尽管氢能技术已有巨大进步,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压力持续增大,氢能仍然面临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加速制氢过程清洁化转型以及拓宽氢能应用领域等多方面挑战。
  
  从发展的眼光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的绿氢才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最理想技术。当前,绿氢只占全球氢气产量的4%左右,高成本依旧是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据了解,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比化石燃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制氢高出2—3倍。加快技术进步可有效降低成本,促进绿氢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当前,氢能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媒体3月3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汽油、柴油和其他原油产品的价格飙升,将促使注重成本的消费者加快转向购买电动汽车,并推动对氢等竞争性清洁技术的投资。挪威船级社近日表示,能源行业领导者认为能源转型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绿氢是大多数能源公司在今年增加投资的领域,其次是太阳能、海上浮式风能以及碳捕集与封存。
  
  在化石能源价格高企、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加快向包括氢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英国政府2月23日宣布,将向该国新的储氢项目提供670万英镑资金,以支持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能源储存技术对世界向廉价、清洁和安全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关重要。2月底,德国宣布计划到2035年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此前的目标时间提前了5年。
  
  在国内,北京冬奥会的示范效应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氢能产业落地的进程。针对在冬奥会上一展身手的氢能等低碳技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苗润莲认为,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新技术应用提供更加包容开放的政策环境,提供展示平台和应用场景,鼓励技术研发单位积极参与,以检验并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的发展。(李建明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小松采写)
  
  技术进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从全球能源发展看,氢能将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氢能委员会联合麦肯锡发布的《净零氢报告》认为,氢在实现净零排放,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方面将起核心作用。到2050年,氢能可累计减少8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占目标总减排量的20%。这一过程要使用6.6亿吨氢,相当于全球终端能源需求的22%。
  
  从国内氢能市场看,脱碳是氢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将逐步提高。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并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达到20%。《净零氢报告》认为,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市场,其次为欧洲和北美,三个区域共占全球氢需求的60%左右。
  
  当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制氢方式。其一,以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其二,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其三是电解水制氢,此外还有生物质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核能制氢等。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氢气产量2050万吨,煤制氢占62%、天然气制氢占19%,工业副产气制氢占18%,电解水制氢仅占1%。
  
  前两种制氢方式生产的氢气俗称“灰氢”,但如果使用CCUS技术进行脱碳,就是“蓝氢”。这种方式可使碳排放减少90%以上,但也将大幅增加制氢成本。电解水制氢就是“绿氢”,这种方式制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然而技术要求和成本都很高。目前,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节能环保投资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大型企业都参与了“绿氢”项目。
  
  从我国氢能生产看,未来氢能技术攻关主要有两大路线。从“蓝氢”路线来看,国外对CCUS技术进行了能耗优化提升和新工艺开发,并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开展了广泛的项目示范,积累了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经验,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我国应借鉴相关经验,在技术集成、海底封存和工业应用方面持续发力。
  
  从“绿氢”路线来看,电解水制氢主要有碱性水电解槽(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PEM)和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槽(SOEC)三种。就我国而言,ALK技术已相对成熟,市场份额高,PEM技术刚刚起步,SOEC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因此未来商业化主要集中在ALK和PEM两种技术,成本将是两条技术路线的重要竞争因素之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巨大,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206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6亿千瓦,按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5%—10%配置,可支撑我国清洁氢的供给需求。
  
  展望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绿氢”生产成本将逐渐下降,竞争力将不断提升。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2025年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发电成本预计为0.3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低至25元/千克,将具备与天然气制氢进行竞争的条件;2030年,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发电成本预计为0.2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降低至15元/千克,具备与配套CCUS的煤制氢竞争的条件。

【延伸阅读】

阅读上文 >> “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研判
阅读下文 >> “两会”热议的十大能源关键词,你都懂了吗?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shichangfenxi/show-4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