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行业分析   |  专家观点   |  海外市场   |  其他分析
当前位置: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市场分析 >行业分析 > “氢能”产业链站在爆发前夜,深圳除了充电桩也需“加氢站”

“氢能”产业链站在爆发前夜,深圳除了充电桩也需“加氢站”

2023-02-1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林典驰 浏览数:233

2023年2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调研了深圳氢能产业链相关公司,试图解开深圳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密码基因和面临的“痛点”。氢能的月亮已高高挂起,六便士还会远么。

 2023年2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调研了深圳氢能产业链相关公司,试图解开深圳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密码基因和面临的“痛点”。氢能的月亮已高高挂起,六便士还会远么。
 
 
“我们要抓住这一次中国氢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的大好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此前表示,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引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氢能产业。
 
氢能开发利用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中国氢能产业也迎来机遇。其中,深圳在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处于领先。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深圳已注册登记近8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2023年2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调研了深圳氢能产业链相关公司,试图解开深圳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密码基因和面临的“痛点”。
 
谈到氢能产业发展,“表面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底下冷暖自知。”一位深圳氢能从业人士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一方面,深圳氢能产业链初具规模。深圳燃气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家单位开展天然气管道掺氢科研攻关,目标三年内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雄韬氢雄等配套燃料电池的商用车已在全国各地投运;以通用氢能、长盈精密、贝特瑞研究院等企业领头,在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核心“卡脖子”领域加速关键材料和技术的自主化和产业化。
 
另一方面,一些氢能产业界人士表示,目前深圳暂未有加氢站取得对外运营资格。其所登记的氢燃料汽车主要在广州、中山等具有氢气供应和加注能力的地区运营,少部分为港口牵引车。
 
深圳对氢能极为重视。2022年6月,深圳市发布“20+8”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氢能作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新能源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将重点部署氢能产业培育工程。
 
去年7月,《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出炉,深圳将在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氢能产业先进制造集聚地、打造氢能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深圳作为核心城市成功参与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随着国际社会对氢能产业的大范围热情关注,上海、山东、广州、如皋、佛山、武汉、张家口、张家港等几十个地区先后出台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及支持政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氢能产业发展集群已初步形成,力争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其中,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作为高新制造业的集聚高地,在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处于领先。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绿色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正在下降,未来有望实现与化石能源制氢平价;储氢技术中碳纤维等储氢瓶原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加速;燃料电池电堆对重金属铂的用量减少,成本大幅降低,商业化可期。
 
140家企业齐聚  构筑氢能产业链
 
“刚开始做燃料电池都是偷偷摸摸的,大家都在做锂电,只有‘傻瓜’才会做燃料电池。”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调研氢能产业链时,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足氢能源产业链的企业雄韬股份,该公司董事长张华农自嘲道。
 
而今,“一个城市里哪怕只有15%的能源来自氢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马上就降下来了。”干勇表示。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作为高新制造业的集聚高地,在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处于领先。深圳市氢能与燃料协会统计显示,深圳市聚集了超过140家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校、行业组织及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已具备完整链条,涵盖整车、系统、电堆、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及高端制造环节。其中不乏长盈精密、雄韬股份、欣锐科技、中广核、中集安瑞科等一批上市公司。
 
事实上,张华农多年付出渐渐收获成果。目前,雄韬股份旗下多款产品量产,截至2022年10月份,共配套406辆氢燃料汽车投运。目前这些车辆累计运行超过1300万公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调研发现,深圳市氢能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和龙岗区。
 
其中,南山走在全市前列,有超过1/3的产业链企业落户南山,并以电堆及核心材料、系统集成企业为主,这些都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上游装备设备、系统零部件、元器件主要集中在宝安区和光明区;氢气制备、下游应用企业主要分布在龙华区和龙岗区,能源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福田区。
 
 
据统计,深圳全市已有超过45%已进行商业化量产,但已规模融资仅为9.43%,资本关注稍弱。但也有氢能公司获得国企混改基金在内的多家资本投资。
 
氢气产业链较长,具有上下游领域跨度大、交叉产业多等特点,深圳的独特之处在于,发挥高新制造业的优势,46%的企业在燃料电池、电堆及相关材料板块布局,30%企业在氢气制备、储运、加氢站设备开展业务;32%企业专注于应用端市场,包括整车、运营、检测等;约13%企业供应装备设备和上游零部件及材料,这些企业主要为电子电气较为成熟的企业。
 
针对部分国外“卡脖子”关键技术,深企已有所突破。通用氢能首次实现国内高性能卷对卷气体扩散层和质子交换膜的批量化制备;众为氢能是国内目前唯一的燃料电池金属板激光焊接专业企业,实现全国产化;雄韬氢瑞针对乘用车场景发布的W1.0金属板电堆,将逐步应用在商用车、物流车等领域。
 
根据《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深圳将建设成为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
 
暂无加氢站对外运营仍是痛点
 
氢能产业链下游的企业轰轰烈烈发展的同时,一些产业界人士认为,上游氢气供应仍需加强。
 
深圳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但位于产业链顶端的氢气制备却成为发展掣肘。
 
数据显示,深圳建成3座加氢站。
 
一是凯豪达在龙华区建成的碱性电解水制氢加氢示范站,制氢能力为50Nm³/h,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后期拟扩建至1000kg/d;
 
二是妈湾电厂在深圳南山区建成碱性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具备1000kg/天的加氢能力,已完成竣工验收;
 
三是中石化在南山区建设的龙珠源加油加氢合建站。
 
 
(凯豪达妈湾电厂制氢加氢一体站  图源/公司公号)
 
相比起如今深圳近12万个充电桩,锂电产业已在全球建立起竞争优势,深圳尚未有加氢站取得对外运营资质。凯豪达有关人士表示:“他们也希望尽快对外运营。”
 
深圳氢牛电卡新能源有关人士表示,深圳氢气供给量不足,制约下游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重卡、商用车、公交车无法在深圳有效落地。
 
在本地氢源难以满足使用的前提下,有无可能由其他省内兄弟城市支持,一起共建产业链。业内人士反馈称,深圳目前主要依赖于东莞、珠海、广州、惠州、阳江、中山等附近地区供给氢源,受限于流程、建设周期、经济运输半径等问题,较难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运输氢气。
 
多位业内人士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氢气属易燃易爆气体,现有规定仅允许20MPa的氢储车运行,运输成本较高,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并不现实,也缺乏经济性。
 
深圳市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调研统计,目前高压气态氢经济运输半径(<200km)能供应到深圳核心用氢场景来源只有0.62万吨/年,不到全省规划供应量1.5%。而周边城市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已先行消纳,结合深圳现有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规模,近期氢源保障量不到0.1万吨/年。
 
不过,局面正在改观,随着国企、民营资本入局,深圳制氢加氢站正如火如荼规划中,中国电建有关人士表示,已有规划在龙岗建设碱性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站,投资总额上千万。
 
除外,目前深圳在深汕合作区,大鹏新区也在布局电解水制氢示范基地,以进一步丰富市内氢气供给渠道。
 
深圳市的规划是,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0座加氢站,深圳加氢站建设有望提速。
 
产业链持续降本增效  业界期待爆发
 
氢能产业要想实现自我造血,降本增效是永远绕不开的一道坎。
 
燃料电池研发成本高,用氢成本高已经是业内不争的事实。张华农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每一个电堆型号开发成功,到成功量产需要3个亿。测试寿命一天氢气的费用就是五万元,测试两万个小时大约是七千多万元,彻底设计定型,然后批量生产,抽样检测过程中。一次都不能失败,如果有失败就是推倒重来。
 
深圳市氢能与燃料协会发布白皮书显示,深圳氢能产业目前各环节供应链、产品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较弱,需要聚焦氢能应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电解水制氢、规模化氢气运输、下游产品的产业化降成本速度,推进加氢站建设过程,以解决氢能产业整体成本偏高的问题。
 
随着量产落地,整体成本平抑有望。去年5月,雄韬氢瑞A1电堆以999元/kW超低价格限额发售,打破电堆价格千元线。雄韬股份副总裁陈宏表示,雄韬氢雄新一代发动机氢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预计未来2-3年再降30%。
 
香橙会提供数据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电堆价格均下降30%,质子交换膜、扩散层、膜电极、催化剂、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及材料价格下降幅度在10%至40%不等。
 
最上游的制氢环节,碱性电解水技术路线已经成熟,目前凯豪达建成的两座制氢加氢一体站均为碱性电解水制氢。
 
除此之外,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碱性固体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等相关技术,深圳均有相关科研技术及企业开展研究与示范。
 
据深圳市稳石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桑茂华透露,公司将于近期发布新款国产AEM(碱性固体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避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单位电堆成本相比PEM低很多。
 
不过,与煤炭制氢、天然气制氢相比,现阶段绿氢成本仍较高。据测算,当前集中式制备氢气对外终端成本在55.6-57元/kg,与煤炭制氢14.27-21.04元/kg相去甚远。制氢加氢一体站氢气成本约为30元/kg,接近化石能源制氢。
 
可以发现,绿氢成本仍然难以达到交通场景下的氢气容忍价格,政策补贴在推动制氢成本下降、氢气终端售价降低上对于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深圳市发改委回复上述计划时表示,深圳市将研究对加氢站供氢量给予运营补贴支持。

阅读上文 >> 氢燃料电池车未来发展空间大 但氢能脱碳最大“战场”在工业
阅读下文 >> 灾难性气候临界点逼近,这 3 个超级转折点将引领世界走出危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h2fc.net/shichangfenxi/show-66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市场分析